中原文物2009年第1期澳门新浦京
●文物赏析
灵石旌介商墓与山西商代晚期考古学文化 田建文 (39)
【关键词】应国玉器; 透闪石玉; 蛇纹石玉; 受沁; 朱砂
谈谈唐代《妙法莲华经卷》的修复 甘岚 (106)
【摘要】孟津谢家庄石窟开凿于西魏大统三年,为洛阳地区最早的西魏石窟造像。其造像艺术手法带有鲜明的民间造像特点,表现出大胆浪漫的情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龙门石窟; 路洞; 降魔变; 地神
【关键词】金灯寺墓群; 宋墓
●文物保护与科技
【摘要】脱库孜萨来寺院遗迹位于现在新疆图木舒克市,是古代疏勒国和龟兹国交接之处。20世纪初,法国学者伯希和在该遗迹发现几件佛教故事塑像,至90年代,由法国学者考证其内容。这些塑像为研究佛教故事图在丝绸之路的流行提供了重要材料。 本文将这些佛教故事塑像的题材内容和造型与龟兹境内的克孜尔石窟壁画进行比较,试图探讨西域佛教交流的一端。
【关键词】《考工记》; 营国制度; 布局规划; 理论体系
晋南仰韶文化半坡期遗存的分期研究 张冬煜 (19)
试论焂戒鼎所反映的“羡卒”问题 何景成 (69)
●考古发现
【关键词】石容器; 燕山; 史前; 祭祀; 巫术
敬史君碑相关问题研究 史正浩 (84)
【摘要】晚商时期商民族文化特性的确定,对于厘清商人自身文化发展脉络,辨识夏商周三个不同民族文化基因的异同至为重要。本文结合历年来的考古资料,从建筑、墓葬、青铜器、陶器、祭祀、占卜等六个方面对晚商时期商民族文化的特性进行剖析。
【关键词】人面鱼纹; 仰韶文化; 生死轮回
●古文字研究
【关键词】脱库孜萨来寺院; 克孜尔石窟; 本生故事; 疏勒; 龟兹
●文博简讯
【关键词】晋南; 渭水; 半坡; 庙底沟; 分期
【关键词】陶窑; 史前; 分期; 红陶; 渭水流域
澳门新浦京,【摘要】2005年,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阳市万家园墓葬区清理了春秋时期的墓葬M181,该墓规格较高,为一椁两棺、三鼎二簠。从出土的随葬品看,既有中原器物,又有楚器,这种文化共存现象,反映了当时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仍不断吸收中原文化的因素。
【关键词】商代; 邢都; 邢台; 温县
●古文字研究
【摘要】2006年7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新乡金灯寺墓群进行了发掘,发掘出1座隋代墓葬和23座宋代墓葬,为隋墓和宋墓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考古研究
“人面鱼纹”新探 杨玥 (25)
金文释词二则 寇占民 (88)
【摘要】《考工记》营国制度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都城布局规划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以这一理论为标尺,可将中原地区古代都城布局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析考察可知,《考古记》营国制度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只是儒家描绘的一幅“理想王都”的美妙蓝图,只有在统一的封建社会盛世,才有可能将这幅蓝图变为现实。
南阳汉画像石的发展与分期 徐永斌 (52)
【摘要】本文对殷墟二期中型墓中出土具有北方文化因素的器物进行了多角度分析,首先归纳种类以及组合,其次通过每种北方文化因素的出土位置探讨其所蕴含的意义,然后将北方文化因素分为单纯和融合型两种,最后根据出土环境对这些中型墓主的身份做了推断,并结合历史文献和甲骨文资料,大致勾勒出殷墟二期北方文化因素来到中原的途径。
【关键词】大戴礼记; 竹书; 校勘
●博物馆研究
【关键词】荒帷; 纺织品印痕; 丝织品; 纺织工艺; 石染法; 淀粉粒; 黏合剂
【摘要】传统观点将“均益”释读为平均分割黄金的量值,现有学者对此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是误释。本文认为传统观点没有错,释读为均益是正确的,战国衡制的演变与古代音律有密切关系,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黄金货币的衡量单位是一种镒、斤并用的复合制度。
孟津谢家庄石窟开凿时间及艺术分析 贺玉萍 (85)
【关键词】焂戒鼎; 羡卒; 西周
(责任编辑:高丹)
【摘要】普陀山法雨寺的一佛二菩萨造像尽管乍看似有古意,但从整体造像构图和佛、菩萨、飞天的造型等分析,实际上是一件刻于民国初年的赝品。
【摘要】本文通过对邢台与温县两地有关邢都文献与考古资料的对比研究后,认为商代邢都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从目前所发现的商代都城的五条标准比较而言,邢都探索只能从河北邢台与河南温县同时加大研究力度,方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明代帝王陵墓研究的成功之作——读刘毅先生《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一书有感 韩国河 (110)
【摘要】从多重因素综合考虑,本文将南阳汉画像石的发展演变划分为初创、成长、发展、成熟四个时期。这将使我们从理性和地域特色上更加清晰地了解南阳汉画像石发展的脉络,从而更深刻地从总体上把握汉画像石发展演变的历程。
【摘要】目前不少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斟寻,而此种观点与考古实际和文献记载均不相符。依据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二里头遗址应为夏代晚期的都城“河南”而非斟寻,“河南”与阳城、阳翟、斟寻、原等相比较,是夏王朝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国都。
【摘要】殷地曾是商代的都城,根据文献记载和现代考古发现,它并不是位于安阳的小屯,而是位于郑州的小双桥。
【关键词】殷墟二期; 中型墓; 北方文化因素
【关键词】普陀山法雨寺; 一佛二菩萨造像; 造像; 年代
●文物保护与科技
【关键词】谢家庄石窟; 开凿时间; 艺术分析
试析巩县石窟北魏造像风格和变化 李光明 (56)
【摘要】本文讨论了焂戒鼎的年代和铭文中“羡”的含义。认为焂戒鼎为西周宣王时器,铭文中的“羡”指“羡卒”。器主受命管理六师和羡卒的时代背景,很有可能与周宣王时期因战争规模的扩大而加强对民众的管理有关。
□公簋与晋国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李伯谦 (48)
富弼家族墓地发掘简报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4)
论龙门石窟路洞降魔变地神图像 张善庆 (73)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 夏代晚期; 都城; 河南
【摘要】路洞石窟降魔变是龙门石窟唯一的一铺。它创造性地引入地神图像。和古代印度中亚地区的降魔变相比,其地神图像没有完全遵循佛传经典,而是依照《金光明经》的记载,借用了早期呈托举姿势男性化的地神造型。其创作的背景是:一是当时翻译出的佛传经典没有关于地神形象的具体描写;二是强调地神图像的降魔变粉本没有传到云冈和洛阳等地。
【摘要】石容器作为我国史前考古的一种重要遗存,集中发现于燕山南北地区。本文认为,燕山南北地区含石容器的考古遗存基本属于筒形罐文化系统;石容器不是一般的器皿,应该是祭祀或行巫术的辅助工具;我国石容器的出现,并不晚于陶器,探索其起源与文化传承,将有助于燕山南北地区史前考古的分期研究。
【关键词】均益; 砝码; 音律; 战国衡制
【摘要】龙经过几千年的传演,到汉代,已经成为最为吉祥的动物之一。龙表现在汉画中,有应龙、青龙、黄龙等,它们象征着皇权和君得吉祥,同时还有辟邪驱灾的吉祥寓意,又是求雨的符瑞和好道者驾驭成仙的工具。汉代的龙瑞对中华民族的吉祥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南朝普陀山法雨寺造像的再探讨 金申 (62)
河南平顶山应国玉器的分析测试研究 王荣、冯敏、陈启贤、王龙正、王昌燧 (96)
【摘要】今本《大戴礼记》中有一文句,清代以来即有学者怀疑其存在脱文,然因无有力的版本证据,致使说法不一,一直未有定谳。今根据新出竹书,正可以解决今本文句存在的脱文问题。
【关键词】戎生编钟; 倝; 史密簋; 雚; 金文
●考古研究
中国农业博物馆新征集一组宋金时期彩绘砖雕 曹建强、陈红琳 (92)
【关键词】濮阳; 高城东周城址; 卫国都城; 帝丘
夏都“河南”在偃师 许顺湛 (25)
【关键词】敬史君碑; 敬显俊; 东魏; 造像碑
【摘要】晋东南地区的长治小神遗址可以作为安阳殷墟商代晚期文化在山西的代表,与河南相邻的垣曲古城东关也处在商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晋中地区的灵石旌介商墓三座大墓的墓主人存在殷墟不见的三棺或两棺一椁、男女合葬的现象,决定了其与商王朝或商文化的距离,他们当是没有彻底被商文化同化,或在葬俗方面有自己特色的当地贵族;殉人所代表的群体可能出自汾阳“杏花VII期2段居民”。柳林“高辿H1遗存”的研究表明,夏代晚期至商、西周、吕梁山一线已经从晋中地区脱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面貌,还影响着晋中和临汾盆地,这就是河套及北方草原地区文化的传播和入侵,最终出现了杏花类型和浮山桥北遗存。在商王朝往西部地区推进排他性的占领了关中、张家口,甚至包括河套地区的时候,却始终没有占领晋中地区。商王朝对山西另一种模式的统治实践,一直影响到周代政体的形成。
【关键词】富弼家族墓地; 墓志; 北宋中期
【摘要】晋南地区的半坡期遗存与渭水流域半坡期遗存经历了基本相同的发展阶段。庙底沟期遗存中的尖顶瓶之重唇口等典型特征,在晋南地区半坡期遗存的早段已经出现,发展序列基本清楚。同时,该地区的半坡期遗存在晚期受到渭水流域的强烈影响。因此,该地区的庙底沟类型之源似可追溯得更早。
【关键词】圆锥体中空器; 铸铜工具; 周系; 周公庙遗址
【摘要】方城佛沟摩崖造像,是豫西南地区最重要的一处摩崖造像。从摩崖刻十二臂观音造像可知,这是河南除龙门石窟外仅见的一处唐代中晚期密宗摩崖造像,是研究密宗在中原的传播和密宗造像的宝贵资料。
渭水流域史前陶窑分期初探 吉笃学 (17)
(责任编辑:高丹)
本文由澳门新浦京发布于文物考古,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原文物2009年第1期澳门新浦京
关键词: